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诶南”,意思是“说毛南语的毛南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乡一带。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人口7.73万(2007年),毛南族在
贵州有4万多人。毛南族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
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
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毛难族”。20世纪80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毛南族的
编织和
雕刻等手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
风格。所
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顶卡花”,用削得很细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所
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
麒麟、
仙鹤、寿松和几何图案花纹。毛南族
织锦也和
壮锦一样很普遍,在民间深受欢迎。毛南族
竹笼机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下南乡,外形原理与
宾阳竹笼机大致相同。尺寸略小,机台长约160厘米,机架高约80厘米。分经筒尺寸较大,呈三角形。
竹笼小巧,竹针数一般在40根左右。悬挂
竹笼的
杠杆后端直接连着
踏板,这样,工作时脚不能离开踏杆。毛南族
竹笼机没有
梭子,茬通过地纬时用刀杼。刀抒背部剃空装置纬管,兼有
梭子的功能,又能起打紧
经纱的作用。由于
竹笼很低,故不需要降低
竹笼拨动竹针。毛南族
竹笼机和壮族
竹笼机一样没有固定的
卷布轴,织成锦的一端绕在夹棍上,再用布带捆在腹前;
经纱的
张力需要
织造者的腰脊来维持,因此劳动强度较大。毛南族
织锦图案与周围壮族地区的
织锦图案相似。据当地毛南族
织锦艺人介绍,有些
织锦的图案是到川山、温平等地的壮族地区学来的。当然,毛南锦也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如毛南锦有一些
四方连续的
大花构图风格与
壮锦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