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尤其是
明清两代,张秋镇得水运之便,工商各业得到较快发展,经历了绵延数百年的昌盛和繁荣,久负盛名。当时论及
运河沿岸风光,咸称“上有
苏杭,下有临(清)张(秋)”。
明万历三年(1575年),于慎行作《安平镇新城记》云:“安平在东阿界中,枕阳谷、寿张之境,三邑之民夹河而室者以数千计,四方工商骈至而滞鬻其中……其廛以数百计……齐之鱼盐、鲁之枣栗、
吴越之织文纂组,闽广之果布珠琲、奇珍异巧之物,秦之罽毳、晋之皮革、皆荟萃其间。”各地商人通过张秋的
运河和大清河
商路之便,纷纷将各自的商品运抵这一名镇。“张秋北二百里而为清源(临清),而得其商贾之十二;南二百里而为任城(济宁),而得其贾之十五;东且三百里为泺口,而盐英之贾于东兖者十而出其六七”。济宁、临清的商人大量来到张秋,到泺口运盐的商人也都通过大清河从张秋转入
运河,南方、东南及西部的商品都汇集到这里,张秋的经济繁荣起来,城市人口大增,
明万历七年(1579年)都御史赵贤乃扩建镇城,“跨
运河之上,周八里……四门有楼,南北渡口设敌台四座,规划宏壮,为漕河重镇”。张秋虽是一个镇,但其城市规模比起一般县城甚至比泰安府城还要大。当其全盛之时,镇城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其中主要街道多以交易品名称命名,如米市街、糖市街、柴市街、果市街、竹竿巷等。
江南所产竹木、柑桔、
稻米、
桐油、
丝绸、
茶叶等,多在此卸船,由陆路运销
山西、
陕西及本省各地。本地所产之乌枣、阿胶等土特产及
手工业制品,以及产自
山东沿海的
海盐等,亦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各省,是鲁西主要
运河码头以及货物集散地之一。明代
湖广参政陈守愚撰《安平城记》,称安平镇“云帆樯林,商贾云集,贸易纷错……此
弘治间安平之太平气象也”。清康熙年间,林芃、马之骦作《张秋志》,述及当时盛况,有“镇当南北孔道,水路要津,船舻云集,轮蹄纷沓,五方商贾辐辏”等语。
民国年间《增修阳谷县志》称张秋镇“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在昔繁盛之时,航桅林拥,商贾云集,非三县(指东阿、阳谷、寿张)城市所能及也”。又说张秋各街市“皆有百货云屯,如
花团锦簇。市肆皆楼房栉比,无不金碧辉煌。肩摩毂击,丰盈富利,有小苏州之称”。当时仅在镇上经商的
山西商人即有上百家,建有规模较大的
山西会馆。至清末民初,因受
运河停运及战乱、匪祸之影响,张秋镇渐失
昔日之繁荣,但仍有商号70余家(其中晋商20余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经营糖、茶、果的“聚”字号(如成聚、福聚、工聚、新聚等)、经营粮食的“德”字号(如石盛德、崇信德、恒德等),经营药品
药材兼坐堂行医的“堂”字号(如保圆堂、义圆堂、玉升堂、德华堂等),以及经营南北杂货及典当业的王太恒、泰盛隆、常兴全、常兴和等。上述商号多于日伪时期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