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锦研究所与
定陵合作开展古代丝织
文物复制,还要追溯到1963年冬,
朱枫赴
北京故宫准备收集整理丝织
文物,以此了解我国古代优秀
织锦的演变情况,了解
云锦的源头。时任
织绣组组长的
陈娟娟对这项工作非常支持,在故宫的四个月,
朱枫共细致复制了50余幅图案作品,后来多被复制为彩色
画稿。此时,
十三陵地宫重现人间尚不久,出土了600余件明代丝织
文物,占
定陵出土器物总数的五分之一,其纹样集我国汉唐以来历代纹样之大成,这些出土时尚光鲜如新的丝
织锦锻一旦接触空气,便
色泽晦暗、组织朽败,亟待通过复制加以抢救。即将离开故宫时,
朱枫与
定陵博物馆馆长取得了联系,并向他表达了
云锦研究所想要复制出土丝织
文物的意愿。然而,突然紧张的政治气氛中断了研究所的
定陵复制之行。迟至“文革”结束前夕,1974年,全国
美术展览在北京举办,研究所组织人员赴京参观学习,所长冯或与
定陵和故宫的负责人商讨了复制古代
织锦图案资料的事宜。此后,经过持续的商讨,至1979年5月11日,研究人员再赴
十三陵,与
定陵正式签订复制
协议,包括八件丝织
文物的复制工作,“明万历皇帝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即为其中最为著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