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是
土家族的民族瑰宝,也是土家民族的骄傲,历史上一直是西水流域,特别是溪州一带进献朝廷的贡品。800多年前的《宋史》卷四百九十四中记载:“辰之诸蛮羁縻保静(保靖)、南渭(今永顺白杨一带)、永顺三州接壤,其蛮酋岁贡溪布(早期的
土家织锦),利于回赐,颇觉驯伏。”700年前的元代《一统志》对武陵的地域
织锦(主要是
土家织锦)评价极高,认为:“武陵制(织)
锦绣,其色鲜明,不在
成都锦(
蜀锦)之下”。1939年的《龙山县志》也记载有;土锦(
土家织锦)“近有征往长沙。南京及东西各国备品列者,惜千数百年来不知改进,甚且等而下之。”新
中国成立以后,
土家织锦第一次在全国亮相是1953年,当时,文化部在
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展出了
湘西送展的四十八勾等精品十分醒目。1957年龙山县
土家族民间艺人叶玉翠,与湖南省美协工艺师李昌鄂先生合作,精心制作了《开发山区》等五幅
土家织锦壁挂,参加全国大展后,又被选送到英国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985年由上海科教电影
制片厂拍摄了《
土家织锦》,并译成七国文字,由
中国驻外的150多个大使馆作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全世界进行宣传推介。1986年受日中友好协会之邀,
湘西州民间工艺品及
土家织锦东渡扶桑展出,在日本引起轰动,树立了
土家族的良好形象。1989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将
湘西的
土家织锦《双阳雀》挂包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的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同年9月,
湘西的
土家织锦代表
中国参加了在
南斯拉夫举办的第56界诺维萨德国际傅览会,并在博览会上夺得了博览会唯一的金牌。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湘西的
土家织锦先后十二次出国展出或表演,获得国际性大奖十余次,国家级各种大奖二十余次,为祖国嬴得了荣誉。巨型
土家织锦壁挂《巴陵胜景——岳阳楼》成为
北京中国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镇厅”之宝。时任湖南省省委书记的毛致用为
土家织锦题词“锦上添花”,省长熊清泉亲笔写下了“
土家织锦,大有可为”的赞美。国家领导也多次将
土家织锦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首脑、国际友人。2007年6月9日,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会的
湘西土家织锦的制作现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认真观看了
土家织锦的工艺技法,欣赏了
一件件精美绝伦的
土家织锦,感叹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对
土家织锦及其文化内涵评价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