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到了2005年,政策完全放开了。当时我记得很清楚,
房山区妇联主席来找我说:“你得出去看看,老待在家什么都不知道,外面世界变化可大了。”于是,我就跟着她们去了趟浙江义乌,真是大开眼界,回来后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也坚定了我
传承京绣的决心。也是在2005年那一年,北京市
妇联主席赵金芳要找百名巧娘,还差两个,就上
房山这儿来问有没有
手艺人。我就想我这算手艺吗?也就摆摆地摊儿。后来,我就拿着自己绣的东西去参展,让她们看算不算手艺。结果
妇联主席一看,说:“这就是手艺。”当时我还挺害怕,想着能有口饭吃,能养活孩子和家里人,能把手艺传下去就行,也不想评什么奖。但
妇联主席说我这个手艺很好,这样我就评上了百名巧娘,成为第一批百名巧娘成员。
妇联主席还说工作室得挂牌子,取个名儿,叫“
琉璃店
绣花坊”。我一个老百姓也没那么多想法,就叫了这个名字。再后来,2006年在北京市妇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巧娘工作室,取名“北京市京御
绣花坊”。从那开始,学
京绣的人就都来这儿找我,算是有个根据地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