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止,除上述的成果外,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与
瑶族有关的文章约近七十篇,其中85%属于现况的调查,其中较重要的有马
长寿《苗瑶之起源
神话》、李方桂《
广西凌云瑶语》、
赵元任《广茜瑶歌记音》、盛襄子《
湖南之苗瑶》、陈志良《
广西特种部族歌谣之研究》、《
广西蛮瑶的传说》。此外,林惠祥教授的《
中国民族史》亦有关於
瑶族历史的引述。抗日战争时期,许多
高等院校和研究机关纷纷向内地迁移,如
中山大学先后迁至
云南澂江和粤北乐昌县的坪石,岭南大学迁至粤北曲江县桂头墟附近的
仙人庙。由于地近瑶山,使民族学工作者到瑶区调查较前方便。当时研究粤北乳源瑶山的有杨成志、江应樑、王启树、梁钊韬、黄朝中、冯海燕等;研究连南八排瑶的有胡耐安、李智文、李秀琼、霍真、黄锡凌、黄灼耀、褟毓枢等。研究
广西瑶族的有刘介(锡藩)、徐松石、陈志良、雷金流、徐益棠、唐兆民,梁瓯弟等。研究的范围包括
瑶族来源,元代对瑶区的开发,瑶山土地制度、经济生活、村落、房屋、礼俗、社会组织、民间法律、妇女地位、婚姻、
宗教符咒、
禁忌、丧仪、节日、饮食、教育、语言、歌谣及民间传说等等。杨成志主编的《粵北乳源瑶人
调査报告》,是继1936年荒洞瑶村调査之后又一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成果。该书包括:乳源
瑶族人口问题、经济生活、
宗教信仰、
刺绣图案、语言等六篇文章,作者运用民族学的观点、方法对乳源
瑶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是荒洞调查的重要补充,
学术价值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发表在《岭南大学自然科学》
杂志(英文版)上的几篇有关连南排瑶的文章,如霍真的《
瑶族文化概观》,李智文《八排历史》、《八排瑶之来历及其社会之组织与争端》,李秀琼《
瑶族家中之生育婚嫁与丧葬》,黄锡凌《油岭方言描述》等,都是中外学者经常引用的
学术论著。又胡耐安等合写的《粵北之山排住民》也是当时对连南排瑶的调查研究成果。至于刘锡藩的《岭表纪蛮》、徐松石的《粵江流域人民史》虽不是研究
瑶族的专著,立场观点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对
瑶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少的资料和有价值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