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绘画未分门别类前,
中国绘画即
人物画。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始于
画家名下系以所擅长之画体。如吴道子名下,注以“功德、
山水、
云龙、人物、
佛像、鬼神、
禽兽、台殿、
草木、地狱”,未免嫌其太涉繁多。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将绘画分作人物、
山水、
走兽、花竹、
翎毛、屋木、塑作、雕木七门,并把
彩塑列入名画类之中。其他绘画
著录分类中,也都以道释人物列为首位。到了元代,汤垕《画鉴》称:“世俗立
画家十三科,
山水打头,界画打底。”可知推
山水画为第一,界画和
人物画之退落
山水画之后,始于元代。同时书画同源之说,写意画兴起,主张以
书法之笔用在作画上。汤垕云:“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以形似耳。”文人
读书练字,应试
当官,可以用
书法之笔力去写竹、撇兰,不求形似;而那些“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竟被那社会地位不高,无暇摹帖临碑,练好
书法作画,只是为了谋生,苦练作画基本功的艺匠
画师所继承。他们不欲舍繁就简,而去传真画像,绘风俗故实、水陆神佛、寺庙
壁画以及瑞应
图像等,为众多的庶民百姓所喜爱的绘画去献艺了。同时也给民间年画艺术带来了发展之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