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 纹样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古代
织锦纹样源于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承袭了新石器
彩陶、商周
青铜器、战国
漆器的艺术
风格,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民族性,同时中国
织锦纹样的传统民族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
织锦纹样
风格经历了3次大发展,每一次创新都是传统民族性和各种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汉文化以
儒家学说的
礼乐和仁义为主要内容,在先秦时期
表现理性,随着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走向浪漫,形成各民族间文化交融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
蜀锦纹样在简单中显现出从规矩到飘逸的变迁,“
云气纹”和 “吉祥
铭文”的应用就是代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在将华夏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带到西方的同时,也将西方的艺术带回中国,中国
织锦纹样的中西结合,到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高峰。汉代
织锦以淳朴的
风格著称, 严谨的构图,善美的形象,稳重的
色彩,即使是浪漫
风格的
云气纹、瑞兽纹、吉祥
铭文,也寓于理性演绎的神话般的故事中,体现出传统华夏民族重伦理、重教化的观念。到
魏晋南北朝,外来艺术影响了
织锦纹样的
风格,
佛教艺术带来了
忍冬纹、荷莲、
宝相花、八吉祥等题材和艳美虚幻的
色彩;波斯萨珊朝艺术带来了
狮纹、象纹、
孔雀纹、生命树、葡萄等异域瑞 兽、植物素材和新型
骨架构图法,特别是
联珠纹样,传入中国后一直盛行,唐初
窦师纶结合传统
蜀锦的纹样
风格和西域对称纹样的特点,创新出自由对称效果的
对兽、对树纹样,史称“
陵阳公样”。到元朝伴随领土的扩张带来多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在明清时期,这种交融再次将传统民族性的
织锦艺术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