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
苏州的
古建筑艺术,不仅有明永乐年间『蒯
鲁班』(蒯祥)营建的气势宏伟的
北京皇家
宫殿,而且有匠心独运的
中国私家
园林的代表——
苏州古典
园林一样,桃花坞年画的前身『
苏州版』也不仅有宫廷巨制,而且有
民间的精美
典雅的饾版、拱花技法的花卉
博古图。
明人所称的『饾版』,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木板
套色印刷。宋时
印制《三朝训鉴图》时曾『镂版印染』,应视为彩色
套印的初期阶段。元代无闻和尚
印制了朱墨二色的《著经图》刻本,则是说明在元代也有
套印术的最好证据。至于『拱花』术,产生于我国唐代,是一种雕有
纹理和图案的模子压在纸面,或以纸平置于模子上砑出
纹理和图案的技法,使画面出现微凸的
线条或花纹。从
晚明至清康熙中期大约60余年中,我国
江南的
版画艺术采用饾版、拱花技术
创新发展,至精至美。如明天启六年(1626)至崇祯十七年(1644)间的《
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为采用这一技术的
木版彩色
套印的杰作,将
中国的彩色
套印技术推向了成熟。清康熙
十八年(1679),著名剧作家、
戏剧理论家李渔(号笠翁,1610-1680)和他的
女婿所编的《芥子园画传》初集『
山水画谱』也采用饾版、拱花技法
套印刊行,极其精美。二集『兰竹梅菊』谱和三集『花卉
草虫』、『花木禽鸟』谱,也以
五色雕版套印,于康熙四十年(1701)成书。《芥子园画卷》是一部
中国画技法
图谱著作,影响很大,在我国木板
套版印刷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
苏州版』的
制作中,同样引入了这些
创新技法。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日本江户时代,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
医师,
德国人卡姆培夫尔(1651-1716)在
长崎搜集了一批古版年画携回
英国,后保存在
英国大英博物馆,其中有29幅花卉、博古、蔬果、
鲤鱼图。对于这批清初的
苏州木版年画,中外学术界称之为『坎普芬(
音译)藏品』、『凯普菲尔
版画』。据现在了解的情况,类似作品也收藏于
日本、
法国、
德国等。我国学者薄松年教授在论述该批作品面貌时称:『在花卉
套色以后还运用了拱花技术使之突出于纸面』,『可惜这种做法在以后的年画印本中绝迹了』。由此,他断定:『至少在明代,
苏州已有完整的具有独特
风格的年画』。年画专说家谢昌一先生说:『桃花坞年画在我国年画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我国年画首先走出国门并影响国外
美术发展的画种,也是在国外国家级博物馆、图书馆占有一席之地的
民间美术。它的发展表明,
民间年画同样具有占有国际地位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