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装
色彩是丰富的,但是,每一个苗族支系对
色彩的选择又是有所侧重的。从大量的苗装实物
标本色彩上分析,苗装的
衣料色彩主要偏重蓝、青、黑、紫等
深色。但也不否认有如上所述的“白苗”的尚白习惯,以及如榕江平永一带“鼓藏”服、
祭祀服也喜以白色棉麻布作
衣料。综合所有的苗族支系,若把这些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的
服色包容了所有的色谱,苗族是一个多彩的民族。但把眼光瞄在其他族群即支系的
色彩上,我们不能忽视各个支系在用色上是存在个性和差异的。正是这种
色彩个性与差异构成了苗装的支系个性特征之一,尽管在他们装饰服装的色块中很难找到单纯的一种
色彩,但总能让人在视觉上感觉到有主次色的搭配。这就是苗族运色的特点之一。现在我们以实物为例:
湘西一带的古裙(清初前)大致为两种。一种是以
朱红色棉、缎或毛织布为裙料的
百褶裙。除
红色夕比裙脚以
黑色布拼接,在靠近裙脚处以白、黑两色
丝线刺绣图案。
红色成为主色,十分抢眼。另一种裙也是
百褶裙,是由24道黑红相间色块组成,在视觉上这种色块搭配同样突出了以
红色为主色调。正因为如此,明、清时期才把这一带的苗族称为“红苗”。黔东南台江台拱一带,
衣袖绣片是以红缎为底,
纹样用线以
果绿、浅黄、白、紫、咖啡等色搭配,但主题花纹绝对以
果绿或
深蓝为主,使整个画面主题突出,视觉上也是主色与配色分明。雷山丹江一带
衣袖绣片至少用有
桃红、
朱红、银灰、
果绿、紫罗兰、
桔黄、
藏青、金寅等颜色
丝线,但在具体搭配时巧妙运色,加上紫
青色的地布,同样让视觉产生以
果绿为主的一种印象,并在绣片上任意钉上
金黄色的微细
金属亮片,使绣片在强光下闪烁。再以这样的绣片镶在青
黑色的衣服上,穿着时以黑红相间的飘带裙和华丽的银饰相搭配,青、
果绿、银白、红几色和谐过渡,显得端庄典雅。台江施洞一带盛装绣片有
深红、
橘红、浅黄、白、天蓝等
丝线,但在
刺绣中以
深红、
橘红色大量用于主题花纹上,形成大片色块,再以其他色补边,再由
黑色地布衬托,将之缝在由
紫黑色亮布
缝制的衣服上,艳丽而不花哨。施洞一带二等盛
衣袖片用色甚至达十几种,但他们在
黑色地布上以蓝色为主,兼以其他色线搭配,使整个画面主次、强弱、虚实十分鲜明和谐,既有立体感又有层次感,为美术家所叹服。凯里、凯棠一带多以红、绿、
白三色搭配
刺绣,再以之缝在咖哨卜色的
衣料上,也具有视觉效果。而这一带的堆花和贞丰一带的平
挑花,喜用
深蓝色的色布和
丝线在
黑色的地布上作花,这种大胆运用过渡色而不是用对比色的做法,同样收到明显的艺术效果。我们不能不说苗族妇女在用色方面是自由而大胆的,经她们配色绣饰的每一件作品没有一点浮躁、混乱和不和谐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她们掌握了高超配色技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