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族传统
织锦工艺的时代开发、创新说来轻松豪气做来难上加难。我们在过往的30年之后,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民族手工
织锦的时代传承将要付出的也许是好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以至永远。因为它是整个民族的,大众的工艺造物行为,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探索行为。这30年相对于
土家织锦传承数千年的历史时间表,只是烟云过眼的短暂一瞬。也许这“新老相携”同步发展的本身就如同著名学者廉晓春女士在其编撰的《当代
中国的工艺
美术》(1984年版)一书中将创新土家锦
壁挂归类为一种“新的尝试”。创新研制人员从
湘西采风
写生接触到龙山土家锦,从叶玉翠老人了解到
织锦的绚丽和当年的濒危状况,他们既为之惋惜又为之惊异和迷惑。为何如此精美的民族
织锦会后继乏人?凭着一股年青人的热情,取得单位领导的支持,在沿用土家锦
平纹组织
织造工艺的基础上,以严格的格律工艺
意匠图的色点组合绘制装饰绘画设计稿试制新织品。由此引发出一大批适应旅游纪念和日用的工艺品。从1983年创新的人物
壁挂《
湘西行》开始,新织品连年获奖,众多的设计人员参与扶植花垣民间工艺厂和龙山
织锦工艺厂的新产品研制设计。随着张家界、
凤凰的名声鹊起和深圳、
海南的特区开放,
土家织锦新老产品有过十多年欣欣向荣的上升期而名声远扬。这一
土家织锦随时代传承应用开发的过程凝聚了众多人士的努力和支持,由于本书的文载有限难以叙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部分人员的直接参与。一是
土家织锦以叶玉翠、易观莲为代表的关键传承人及
民俗织造风尚遗存的土家锦广泛的民众基础和以刘代娥为代表的“刘氏三姐妹”等后起之秀。二是省州县相关研究单位及
技艺设计人员、创新研发人员田大年、田顺新、
汪为义等同志。三是以县办龙山、花垣
织锦厂及自治州工艺
美术研究所
织锦工场为
龙头和张家界、永顺芙蓉镇、早年的
凤凰工艺厂及
省城大小工场二十多处的主管人员。除此还与各级领导和相关专业学会及社会名人及
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分不开。我们有必要择重提示一下这三部分人员和相关事项。“相关领导”中如当年省工艺
美术研究所所长汤佐中、伏
云龙及
湘西自治州二轻工业局局长向乃章。“相关学会”的社会名人支持在土家锦开拓中起到了极大的
学术支撑和鼓励作用,尤其是对我们研发人员无疑是边干边学的一针强心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学术风气日浓,1983年
中国工艺
美术织锦专业委员会成立并于1984年在
南京“
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开馆。当年的汪印然主任集合了
中国丝
织锦和西南各省地著名的民族
织锦多方力量共商大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
美术委员会至1983年成立,每年一届年会,1995年在
凤凰召开了第12届年会,主任委员张仃先生及副主任委员刘恪山、马克、王树村、李寸松、
张道一、梁任生、徐锋、孙建君、王连海等一大批资深学者对湖湘民间手工艺和土家锦大加赞赏,张仃先生在早年来武陵
写生时还为花垣民间工艺厂题过厂牌。省工艺
美术学会卢文华、卢瑩更是积极参与指导成立于1984年的省工艺
美术学会
织锦专业学组和1985年成立的省民间工艺
美术委员会的各项活动。
织锦开拓的社会效应有:张仃先生、黄永玉先生题字,肖离先生撰文访叶玉翠,朱培初、廉晓春老师对土家锦的热情关注,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岳景融、张国藩老师的支持鼓励,湖南大学张举毅先生选用的传统土家锦答谢刘海粟先生题字,刘海粟在家中一见土家锦
眼睛为之一亮,甚是喜爱,并当即张挂于其客厅。
画家杨福音先生选用
斜纹创新的“马毕”坐垫代表省少儿出版社看望张乐平先生。1986年上海科教电影
制片厂导演章以谦先生来湘考察,拍制艺术欣赏片《
土家织锦》。(该片译成七国文字,作为
中国驻外使馆的
中国文化宣传片。)1987年9月人民大会堂湖南厅20平米《岳阳楼》
织锦壁画及两百余件套
土家织锦沙发套,是土家新
织锦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1990年的亚运会中有三万个
织锦公文包分发给各国运动员教练和工作人员。1990年至1991年7月1日,省工艺
美术研究所组织由宋定国、
汪为义为主组成的科研组并集全所之力,历时一年,完成
长沙火车站正厅170平米巨幅
土家织锦新
壁挂《武陵胜境》的
创作、设计、研制并安装落成。该作品由应邀来
长沙参加
织造的龙山
织锦厂十位土家姑娘加班加点织制完成。设计图是先由宋汪两位参与五次易稿,由宋定国综合绘制一幅
油画送审后再用三个月绘制放大的分色工艺
意匠图而完成,
意匠图是设计的再
创造过程。此锦由此成为“民族
织锦幅面的世界之最”。1989年2月15日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将土家锦“双阳雀”新品挎包赠送给来
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夫妇。
织锦新品还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
萨马兰奇及
南斯拉夫,
赞比亚总统等要员,多次参加出国展览并获奖。这一过程其中还存有许多的故事和情节。其间省州各地文化馆的
美术干部及当地学人撰文宣传呼吁整理,对土家锦开拓极为关注,像龙山县黎直义、刘能朴、周学开、张登赤、
张心平先生,吉首田大年、殷小林、彭武一、叶德书等先生,永顺的彭勃、向乃万先生及通道
侗族服饰研究专家张柏如先生等等,还有省会
前辈李昌鄂、陈白一、黄铁山、李鸣高等先生和省民间工艺
美术委员会樊家伦、胡万卿、左汉中、徐克勤、罗梓彬、陈明大等众多学者和湖南
美术出版社同仁的关注和指导。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的开展,各地普查记录的申遗工作迎来对民族
织锦传承的可喜局面。2007年6月8日由文化部主办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中,
温家宝来到
湘西土家织锦的制作现场,认真观看
织锦的制作工艺,他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又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
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
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化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