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风姑苏版作品中,视点的高低、
树冠的体积感、人物身体的体积表达是确定
创作年代的关键因素。能确认年份最早的是画面题有“壬子孟秋”的《泰西五马图》,日本学者在《中国的洋风画》一书中将其定为1792年,笔者认为应为1732年。理由有二:一是1792年由于
禁教严厉,此时无论洋风姑苏版还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绘画都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一点将在下文洋风姑苏版消失的原因一节中重点论述。二是该作品直接模仿自西洋绘画,这种方式与《程氏墨苑》的插图《圣母子像》、《镜史》的插图《西洋远画》—脉相承,符合中国画工对西洋绘画先行改作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的常理。因此,这类直接模仿西方绘画的洋风姑苏版作品不会太晚出现。《泰西五马图》的
树冠表达已经呈现出花瓣状的层次,与最
典型的
丁允泰的《
山水庭院图》、《庭院仕女婴戏图》,以及
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平原围猎》、《折桂图》相比较有很大差异,后者作品的
树冠表达呈团块状,且画面注意树木之间的远近层次变化,这是《泰西五马图》所没有的。因此后者的
创作年代要早于1732年《泰西五马图》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西湖佳景图》大致也是这样的情况(由于图片质量问题加之上色较重,不易判断
树冠的表达)。《
西洋剧场图》(或称《
罗马公园》)是洋风姑苏版作品中另外一幅直接模仿西洋绘画的作品,但
树冠表达和
丁允泰的《
山水庭院图》、《庭院仕女婴戏图》等作品接近,应该也是洋风姑苏版的早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