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王先生认为所谓“
羌人”或“羌族”在历史上实际是一个模糊而不断变动、飘移的群体,他们之所以成为当代的“羌族”,其实是经过三个步骤而成:最早在商代至秦汉的所谓“
羌人”,其实是中原华夏族群对中国西方异族的统称,他们的范围随华夏领域扩大而西移;较后代又因为有藏族的崛起,
羌人即成为汉、藏两族之间的族群缓冲地带,也就是所谓族群的边缘,随两族势力的消长而改变其范围。第二步骤是在西方国族主义影响下,中国
民族志的书写,形成核心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体系,传统的“羌族文化”或“
氐羌文化”遂被建构成为边疆某一少数民族的文化。最后,则是在1960年代的民族分类划分下,“羌族”成为55个少数民族之一以后,他们自己也在文化交竞展演的过程中
创造本土的文化形象而定下型来。这种族群的形成虽然复杂而曲折,但作者却能利用他从1994年至2002年连续九年间长久而详细的田野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探索,很巧妙而动人地把“羌族”人飘移、模糊而至于“定型”的故事
刻画得丝丝入扣,其间他利用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例子来衬托复杂的现象,例如他的“
毒药猫理论”、“
羊脑壳”与“
牛脑壳”故事、“弟兄故事”与“祖先英雄”传说,以至于所谓“一截骂一截”的现象等等,都能引起读者会心一笑的体认。作者这些详尽的田野资料不但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共鸣,也使我们自认为是田野老手的
人类学家至为折服,尽管作者一再自谦说他并非是一个
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