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是
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国和
大理国统治时期;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南诏攻破
成都“乃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
新唐书•南蛮传》);数万名男女工匠来到
云南,对提高
云南的纺织技术起到了极大作用。可以从
大理纺织情况的论述推测出纺织技术的传播,因
大理在线路的枢纽上,
唐宋时期,
大理地区
纺织业繁荣昌盛,品种有:锦、绢、绫罗、麻、
毛织品等,有熟练的
抽丝、
刺绣、
蜡染、
扎染等,产品多、水平高。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
云南地区进行了积极的开发与经营,在政策上实施了移民政策和“改土归流”政策,使
云南地区基本上消除了
千百年来“自相君长”,“自亡其地”的分割状态。这一时期统治者的治边政策,已经不是单纯的政治、军事行动,而是一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的改变。社会的变迁减少了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与汉族的差异,增强了认同感,为双方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奠定了基础。如
明朝的移民屯垦和政治统治,对
云南的民族结构和文化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期,随着以“三司”为中心的统治机构的建立,
云南又重新纳入封建中央王朝的直辖版图,统治制度日益完备,特别是“土司制度”及随后的“改土设流”措施,使
中央政府的统治直接深入到边远地区及各民族的社会中。大规模的移民和屯田,使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随着汉族移民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同时汉文化也进一步在
云南传播开来。大规模的屯田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而且也刺激带动了包括手工业在内的其它行业的发展。明政府还实施了“移民就宽乡”的政策,通过组织民屯,把大批汉族劳动人手迁移到
云南各地。据《滇释
云南世守黔守王
沐英传附后嗣略》载:洪武
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
沐英曾携
江南、
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给予种籽、资金,区别地亩,分布于
临安、曲靖等各县。其中汉族的军、民屯户在其居住地植树种桑、男耕女织,手工
纺织业有很大的发展。见诸
史料的有:火
麻布、
苎麻布、乌帕、土锦、乌绫等。
明朝时期
云南民族及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汉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的。明代的
傣族织锦工艺据文献记载已扩大到普通人的衣着是“裹以绛毯,复以
白叠布,盘绕其首,衣以皂缯”。“贵者以衣用贮丝
绫锦”。百叠布是麓川特产:“平缅路,产
白叠布,出缥甸及罗必思庄,紧厚缜密,累细然,
云南无贵贱通服之。”干崖锦久负盛名:“干崖宣慰司有……境内甚热,四时皆蚕,以其丝染五色充贡。”明代
德宏傣族的
织锦成为
傣族贵族喜爱的珍品。《百夷传》:“贵者衣用丝凌锦,以金花金铀锦之。”洪武时车里、
老挝、八百、威远朝贡中,都有“丝幔帐”。万历时孟养、车里的贡品中有“
绒锦”清乾隆《腾越州志》描绘了这种
织锦的精美说:“摆夷妇女有手巧者,能为花卉鸟兽之形,织成
锦缎,有极致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