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洋风姑苏版一样,清代宫廷绘画也强调纪实记录性质,雍正喜欢利用绘画记录他个人的理想化生活,尤其是在
画作中带上他本人的
肖像,比如《
胤禛行乐图》轴目前保留下来的作品共有五件,由于
尺寸不一,尚无法判断此画的用途,就画中
胤禛形象年龄推断当是为
亲王居潜邸时期,故学者名之为《
胤禛行乐图》,但画面上没有作者署款,究竟作于何时还难以下定论。从作品描绘的
园林背景来看,很有可能就是
圆明园。这与
北京故宫保存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的性质极为近似,因此《
胤禛行乐图》轴又有可能是其即位以后的作品。《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是一组
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也
表现了12个月的不同节令风俗。按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描绘的是以
园林为主的皇家日常生活,画面以
山水楼阁为主,建筑描绘细腻,其中既有
中式园林建筑,又有
西式亭台楼阁,更有
中西合璧者,画面的景观可能是
画家以
圆明园的建筑结合自己的想象而
创作的,透过上述两组绘画,我们可以发现,作品虽然出现了
皇帝肖像,并未与通常处理手段相同,刻意突出
皇帝形象。目前也没有证据显示这些作品的俯瞰式视角
构图以及相对讲究的建筑透视,是有
西洋画家参与的结果。如果再把
创作于康熙晚期冷枚的《避暑山庄图》轴拿来比较,就会看出《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在鸟瞰式
构图和透视关系的掌握上比《避暑山庄图》轴和《
胤禛行乐图》轴要更加成熟得多。这种传统在
乾隆朝的作品中得到了延续,像丁观鹏的《太簇始和图》、《
乾隆雪景行乐图》、
郎世宁(J. Castiglionne,1688-1766)等人的《
乾隆岁朝行乐图》、张廷彦《登
瀛洲图》等,可见这种俯瞰全局式且带有透视效果的绘画同样得到了
乾隆皇帝的青睐。这些
画作大多没有署名,虽然有
郎世宁参与《
乾隆岁朝行乐图轴》的
创作,从对
郎世宁的研究看,在某些“合笔”作品中,
郎世宁分担的任务似乎很明确,就是他要完成
皇帝的
肖像部分,还没有记录显示领衔的
画家就是决定画面
构图的
设计者。在
清宫绘画的挡案文字记录里,可以清楚的知道实际的
设计者是
皇帝本人。在
中国同一时期的绘画中如果说有什么
画家和作品与此有关的话,产生于1734年的《金阊
三百六十行》等
苏州的洋风
版画似乎有着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