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羌族文化」不只是在
马尔康、成都、北京等地被「文艺工作队」展示给外人看,它也在本地羌族民众身上展示,以及对羌族民众展示。一九八六年起,阿坝州全州推行跳歌庄。羌族歌庄与藏族歌庄被典范化,分别传播到原来或有此传统或无此传统的各
村寨之中。在各种庆典场合,羌族民众(特别是女性)身穿本民族传统服饰跳歌庄成为一种传统。而在许多
村寨民众间,特别是不同世代与知识背景的民众间,「跳歌庄」究竟是不是本地的旧传统成为一种争论。另一个在羌族认同上的重要发展是「羌历年」的制定。过去在较汉化的汶川一带
村寨,每年阴历十月初一有过「
牛王节」的习俗。
牛王节如何变成羌族共同的羌历年有许多争论。无论如何,一九八八年州政府将这一天订为「羌历年」并在茂县举行全羌族的庆祝大会;接着八九年在汶川,九〇年在理县,九一年在北川,各个羌族县轮流举办羌历年的庆祝大会,于是形成一个
民俗传统。在庆祝大会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各地的歌庄舞表演与竞赛。在羌历年庆典中,以及在各种私人或公共庆典中,羌族妇女竞相穿着
色彩鲜艳而又别具特色的传统服饰跳歌庄,这变成是一项重要的「羌族文化传统」。特别是,过去被中外研究者认为是学习、假借自汉人或汉化嘉绒的在衣鞋上
刺绣的习俗(见本文前节),被强调、发扬而造成今日羌族妇女服饰的
艳丽多姿,而汶川也因此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编辑委员会 1997)。对于土著文化早已丧失的北川羌族
知识分子,民族服饰在认同上尤其重要;如一位北川
知识分子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