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过去,当大多数北川人都自称汉人时,“吃
荞麦的人”也就是“蛮子”的代名词。在前面第三章中,我曾提及20世纪上半叶北川地区的族群体系——大家都自称“汉人”,却认为住在上游的都是“蛮子”。事实上,由于地形、气候及植物特性等因素,由下游到上游,
荞麦、玉米在各地村民
农产中的比例是逐渐增高,其间并没有截然的划分点。道光《石泉县志》也记载,当时的
番民“种春秋二养,与汉民同”。也就是说,相邻两地区其居民主食并没有明显区别。因此以“食物”作为汉与非汉的区分,只是人们主观的异己想像与建构。此种主观的异己想像,使得嘲笑上游居民是“吃
荞麦的蛮子”的人,自己也被下游的人认作是“吃
荞麦的蛮子”。由于大家都多少吃些
荞麦,于是在青片河、白草河流域所有的“汉人”都有族群认同上的危机感。此种借由“食物”来表达的族群区分,及其所蕴含的族群歧视,也
表现在北川的一则民间故事《荞子与麦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