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谈谈
多综多蹑的问题。
提花机有很多片
提花综,如何提起这些
提花综便导致了
花机的差异。
多综多蹑纹
织机是指用
踏杆来
提沉多片
综框。如
四川农村的“
丁桥织机”用30片综
踏杆可以织
花边等
织物。以前的“
丁桥织机”也有过70片综和70条
踏杆。如果出现多到120片综和120条
踏杆的
装置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样的
织机踏杆部位的总宽度只有140—150厘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蹑”字有“以
踏板牵动
杠杆提综”的意义,引申为一般用以举起
提花综的设备。因为
脚踏板绝不可能多到如此地步。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壮族
织锦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靖西
织锦机的
提花综有30片左右,
从前往后依次排列,悬挂在
机架上。环江
织锦机的
竹针数在40根左右,
装置方式与靖西
织锦机相同。宾阳
竹笼机的
竹针数可达100多根,依次编排在
竹笼四周。壮族
织锦机的
脚踏杆主要用于升降
地综。
竹笼机的另一根
脚踏杆则是用于升降
竹笼。因此,如果“蹑”是专指
脚踏杆,那么
壮锦族
织机的
脚踏杆确实不多,也绝不可能多到几十片、上百片的程度。这是与壮族
织锦机的早期形式有关的。西汉
花机的主要
装置——
提花综已简化到“一百二十综,一百二十蹑”,以后又改进为六十综、六十蹑或五十综、五十蹑。到三国时,
马钧“患其丧功费日,乃易以十二蹑”。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正体现了
机织技术进步的原则。如果这里的“蹑”或“䌰”是指
脚踏杆的话,那么
踏杆的数量越少越好。
竹笼机因此被认为是“少蹑控制多综的机构非常巧妙”,这恐怕就是
竹笼机源于
多综多蹑纹
织机的主要依据。纵观
织机的发展历史,
织机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一场大的变革;简化了工序,机构更合理,制织更方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不影响织品的美观。与
多综多蹑纹
织机比较,壮族
织锦机并没有体现出具有换代意义的变革。有的壮族
织锦机仍然保存着
织机的一些早期形式如单综、系轴于腰、
打纬刀等。从
提花机构的工作程序看,
竹笼机织造壮锦是采用
纬线显花的三梭一组花纹
织法。第一次
花纬取下
竹笼上的
起花竹针后移动
竹笼后排,左脚踩下
踏杆,提起
竹笼使不
显花部位
经纱提起,引入各种颜色
丝线后用筘打紧,抬起
竹笼使
竹笼下降。可铜陵
竹笼机的
踏杆主要起到一个提起
竹笼使
经纱上升的作用。而最重要的工序,即按照预先编制好的程序取出和移动
竹针使
提花通丝分出开口的动作还要靠双手来完成,这在第一次
花纬和第三次
花纬的过程已经显示出来。
竹笼机上的一根
竹针管一梭
提花通丝,这样在
多综多蹑纹
织机上一次可以完成的动作在
竹笼机上要花两道工序才能完成。这一技术显然要落后于
多综多蹑纹
织机。综合
竹笼机的其他早期形式可以认为
竹笼机在古代
织机的发展序列中要早于
多综多蹑纹
织机。也就是说,
竹笼机是在原始
腰机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壮族
织锦机的另外两种类型,环江
织锦机和靖西
织锦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