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
刺绣是羌民族文化重要的一个方面,并于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
刺绣不仅仅是简单的
挑花绣朵,它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甚至与巴蜀文明曙光的肇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巴蜀科技史略》一书中称:“
中国丝绸的源头在何处?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早在4500年前,蜀人就向
中原输出先进的养蚕技术,表明蜀文化的发达程度已超过商文化。”
岷江上游正是桑蚕的摇篮,传说中的
蜀山氏为早期来到
四川北部的
羌人。
古蜀三代
蜀王为蚕丛、柏灌与鱼凫,其中蚕丛氏、龟凫氏均为
羌人中的氐人(居住于低地的
羌人)。其
氏族初兴起于
岷江上游河谷地带,虞、夏王朝时沿着
岷江向南而逐渐迁至成都平原。
岷江流域多野蚕,从
远古的
蜀山氏到蚕丛氏均致力于野蚕的驯化。据
古籍记载,野蚕性孤独,蚕丛氏将其集中喂养,改变其生活
习性,从蚕蛾交配到蚕卵的收集、保存,再到第二年的孵化饲养和
缫丝的完成,要经历无数艰辛才能将野蚕驯化为家蚕,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世上有成千上万的
昆虫,但被人类驯化成功的
昆虫仅有两种:一是将野蜂驯化为
蜜蜂,二是将野蚕驯化为家蚕。汉之
扬雄在《
蜀王本纪》中称:“蜀之先,名蚕从,
教民蚕桑。”《仙传拾遗》记载“蚕丛氏……教人蚕桑,作金蚕数千头,每岁之首出金头蚕,以给民一蚕,民所养之蚕必繁孳。”蚕丛氏继承
蜀山氏,在蜀山建国称王,其
氏族名称亦为“蜀”,虽然南迁至成都平原,但仍以“蜀”为国名。“蜀”是蚕的
象形文字,《
说文解字》称:“蜀,葵中蚕也。”蚕丛氏因
蚕丝的贡献而受到蜀人的崇敬与爱戴,蜀人尊其为“
蚕神”,为之立祠,还尊其为“
青衣神”。可见,早期来到
四川西北部的
古羌人,他们与养蚕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今,
松潘、
茂县及
都江堰均留有因蚕和蚕丛氏而得名的
蚕陵、蚕崖石、蚕崖关等古
地名。被尊为“
蚕神”的蚕丛氏传说就葬于
茂县的
叠溪,汉代曾在此设置
蚕陵县。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近3米高的
青铜大立人像,应是当时的
蜀王形象,所着四件套服装均绣有
龙纹、
鱼纹和
鸟纹。据专家分析,这是采用
锁针绣和
辫子股绣刺绣出的
纹样,是3200多年前
蜀中绣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