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朗的表演形式为
男前女后,排成一圆形或半圆形,
舞者连臂踏歌,在室内或场院围火而舞,参加者人数不限,形式
古拙,
风格质朴,生活气息
浓郁。
莎朗无
乐器伴奏,以歌伴舞,每一
乐句均由男先领唱,女随之复唱,一首
舞曲即为一个舞段或节目。整个队伍通常由男性领舞,且领
舞者多是本
村寨公认为能歌善舞的好手。舞时即兴指挥舞蹈的转换、情绪的起伏和速度的快慢变化。
舞曲开始,众歌者手牵手,由领
舞者带领大家按逆时针方向边歌边舞(区别于藏族
锅庄)。当“
莎朗”节奏变化后,需要变换舞步队形,众歌
舞者放手,领
舞者加快舞步,大家放开双臂,交换舞步,舞蹈愈为激烈。歌舞的情绪是随领
舞者的情绪而变化的,一般是由慢而快,直至激烈,歌声往往是由低至高,逐步向上推进。
男舞者常存每个
乐句的最后一拍发出“嗷”的声音,使舞蹈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在领
舞者的示意下,由
男舞者喊一声“呀喂”,女
舞者应一声“学喂”,该段舞即结束,然后变换下一舞段。每次跳“
莎朗”时,最少要跳出不同的十几种舞段,舞段变化越多,舞蹈情绪越热烈。人们围着熊熊的篝火,纵情地欢跳,往往通宵达旦,尽兴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