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的论点,国族主义的支持者以及民族实体论者必然不大愿意接受。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无论你接受或是不接受,审慎阅读作者在全书中精细、不厌其烦地反复辨析与论述,应该会使你对“民族”、“族群”等概念有较宽广且较具弹性的认识。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民族”、“族群”这样的概念本来就像人类早期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分类一样,是把一个连续谱来作一种主观的切割,所以经常因认定者的基本立场的不同而异,有民族的归类就有“他人分类”与“自我分类”之别。“他人分类”又可分为行政分类或政治分类、学者分类与
他族分类等等,而“自我分类”则可因本身身份之不同,譬如
知识分子、权力掌握者或是一般民众而异,更可因空间与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以兰屿或澳洲的塔斯玛尼亚的那种孤立的小岛而言,人群的分类与认同不论是“自我”或“他人”的,都不致于有太大的差别,而其文化特征,无论是有形的文化,或者无形的深层价值判断、宇宙观等等,也是会有较长久的连续性存在。不过在像中国或亚洲大陆东半部这样大的一个区域中,又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其间族群的认同与分辨自然是极为复杂,确实很难用单一分类的观念就可以说明清楚。所以
王明珂先生这本书正可提供读者一个回顾反思长久存在的“我族”或“
他族”观念的有利架构范式,譬如说在传说中与“
羌人”同样被认为是
夏后氏或
禹王之后的“越人”,却没有像“
羌人”那样成为华夏边缘领域飘移不定的族群,而在历史上却成为许多群体的所谓“百越”,这是因为南方没有一个较强大的藏族存在之故?或是由于华南地理环境所致,即是可以根据本书作者的方法再加探讨发展的另一个华夏少数民族互动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