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歌也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群众
舞蹈。彝族打歌历史悠久,唐代
樊绰《蛮书》记载:“俗传正月初夜,鸣鼓系腰以歌,为踏[目虎]之戏。”《滇海虞衡志》载:“罗落蛮,男女皆
跣足。每踏歌为乐,则作皮屦,男鹊帽,
襞积衣,吹芦笙,女三尖冠,衣䌺衣,跳舞而歌,各有其节。”清人曹树翘《滇南
杂志》卷十八说:“按滇黔夷歌,俱以一人捧芦笙吹于前,而男妇拍手顿足,倚笙而和之,盖右联袂踏歌之遗俗也。”《弥勒县志稿·礼俗志·夷族条》载:“每于春首间,俱停止农作……选林中宽广隙地,立一
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悬灯幡,下焚香火,夜间男女杂沓,聚众打歌,又以打
秋千为乐。打歌时,男子口吹芦笙,足踏手舞,鸣声呜呜,以为指挥调拍者。当正月十四日即早至
铁柱庙领歌,焚化香纸。
次日,又复来打歌。”《康熙蒙化府志》风俗载:倮倮“燕会则踏歌跳舞”。《蒙化志稿》载:“婚丧宴客,恒以笙箫杂男女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一人居中吹笙,以二人吹箫合之,男女百余围绕唱土曲,其腔拍节皆视笙箫为起止。”绘制于清代
乾隆初年的巍山文龙亭
壁画,生动地记录了踏歌的生动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