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结本,是我国古代丝织
提花生产上的一项关键工艺和重要环节。清代卫杰著的《蚕桑萃编》中,也对
挑花结本作了扼要的叙述:“凡花需先挑然后织,非善挑,不能善织。”“服用所宜,雅俗共赏,固由织工之巧,实缘画工之奇,而其要则在
挑花结本者之传神。”过去
云锦挑花结本的方法同上述记载是一脉相承的,古代常用的
挑花架是一长方形竖架,上
横梁一根,以吊挂
花本疆绳和
耳子线,下横档两根,使基架结实,左右两侧竖有
立柱,下方用斜撑固定,上部用来拴
花本脚子线。
挑花架的宽度决定
花本的长度,小型的有2米宽,用来
挑制暗花和多则的小花型
花本;大型
花本架的宽度是小型的数倍,用来
挑制大花型
妆花和织成品种。
挑花之前要把
脚子线按顺序均匀整齐地排列在
挑花架上,
脚子线的一端直接拴在
立柱上,另一端分为数组,活拴在走马竹上,其目的是调节在
挑制过程中由于
脚子线伸长的不均匀而引起的线的松弛或紧绷。既可以按组梳理
脚子线,也可以总体调整走马竹所在位置,使
脚子线始终保持一定的张力,以利于
挑花操作。在
花本脚子线的两头还编有一组
绞线,每绞转一次夹入一根
脚子线,
绞线能使一根拫
脚子线间隔均匀,排列整齐。
脚子线的上方系有一根较粗的横线即
缰绳,
缰绳穿入打好把的
耳子线,以备
挑花时随时使用。
脚子线的下方拉有
明线,以确定所
挑花的铲次。
挑花钩是
挑花的专用工具,用
竹片制成,两头削成薄而圆的形状,以便在
脚子线中穿过,其中一头还要削出钩型,以便
夹带耳子线。
挑花操作时先要把标有纵
横格的图案稿固定在
挑花架上,心中明确图稿上的一
横格对应的是哪几根
脚子线,一
纵格应该挑几梭,一梭内含有多少铲。
挑花的技法和技巧很多,大体上由右面
起花向左面
挑制,
挑花钩由下方
明线开始向上分铲挑色,本铲色的
脚子线挑在钩前,其他色的挑在钩后。第一铲挑金最为重要,
妆花纹样都用
金线包边,所以
金线实际上是花纹的轮廓线,也称走迹,是决定图案艺术美的关键,挑好金后再
填彩。有的是一铲顺一铲地
挑制,有的是一梭顺一梭地
挑制,也有的是细细挑出间隔数梭以后的花纹,再对照左右推算出中间的尺寸。
挑花方法虽有不同,但原理相通,主要凭
挑花艺人的丰富经验“
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用小小
竹片钩子,挑起
脚子线,引入
耳子线,完成
编结,
结成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