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深地知道,
中国的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分量是沉甸甸的。从文化内涵上看,
中国古代的神本意识最初孕育了它神圣而崇高的本质;易学的原理为它提供了
阴阳和虚实的滋养;儒家思想培育了它中和而儒雅的品性;道家观念为它提供了崇尚自然而摒弃雕琢的意识;法家思想给它
创造了严谨而助“治”的环境,等等。
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所释放出来的光辉和能量,其精髓无一不被
书法接纳和吸收。从时间和功能上看,它经历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它从不间断地为各个时期的文明作铺路石,一如既往地把各个时期的文明传承给后人,其文献浩如烟海。文字之于文明,前人以之垂后,后人以之识古。从书写者来看,
中国的每一个文化人都为书写而努力。这且不说,就
书法而言,多少笔冢墨池、书家林立就数不胜数。信史上彪炳的大家,就有李斯、蔡邕、卫夫人、钟繇、张芝、
王羲之、
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苏东坡、
黄庭坚、米芾、蔡襄、
赵佶、
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
董其昌、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金农、
郑板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吴昌硕、康有为,这仅到清代为止,信笔点之,且挂一漏万。从
书法精品来看,知名和不知名的历代的神品不少,逸品、妙品、精品实乃汗牛充栋。从
书法理论来看,早从汉代蔡邕的《笔论》、《九势》开始,其特别著名的书论就有:晋•卫恒《四体书势》,南齐•王僧虔《
笔意赞》,梁•庾肩吾《书品》,唐•孙过庭《书谱》,唐•张怀瓘《书断》,宋•姜夔《续书谱》,明•项穆《
书法雅言》,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清•
刘熙载《艺概•书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等。这些理论篇章与著作构筑了独立的书论体系。
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背景如此广博精深,所体现的艺术精神也可以说是
中国气派的。难怪林语堂先生说:“
书法提供了
中国人民以基本的
美学……因此,如果不懂得
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
中国的艺术。”他还说:“也许只有在
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
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