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
佛教主要是禅宗(尤其是临济宗)的天下,其次天台宗稍有生气。禅宗打破早期“不立文字”的传统,而有大量《灯录》和《语录》出现,变成不离文字,如《
景德传灯录》、《六圣广灯录》、《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等。又编出一批“公案”,对“公案”加以注释,称之“评唱”、“击节”。禅宗否定传统的结果之一是出现狂禅,给它自身带来危机五代宋初名僧
延寿(904—975)就斥责了所谓“饮酒食肉,不碍
菩萨;行盗行淫,无妨般若”,“步步行有,口口谈空”的风气,主张禅、教并行,以讲习
佛经来弥补单纯修禅造成的弊病,说“经是佛语,禅是佛意”。临济宗至宋代分为杨岐、黄龙两派,依然发挥禅宗以染为净、即俗而真的
风格,所谓“事无不同,只在迷悟”。在这种思想逻辑支配下,禅宗的儒化更加快了步伐。云门系禅僧契嵩(1007—1072)力主揉合儒佛。他认为佛之五戒、儒之五常可以合而用于教化人心,并进而以“孝为戒先”,说:“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夫孝,诸教皆尊之,而
佛教殊尊也”,而性理之说,“皆造端于儒,而广推效于佛”《镡津
文集》。被排斥于天台宗之外的孤山智圆(976—1022),自号“中庸子”,明确声称自己的思想“宗儒为本”,儒佛“共为表里”,“释、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筌乃通”。他用
儒学修身,
佛学治心,以为这样才合乎中庸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