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在发展中,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研究昨天的目的是为了今天的传承和对明天的展望。民族
织锦伴随着中华各民族从
远古荒蛮的原始
渔猎时代一直走到今天,它就像民族发展、民族形象的一面镜子,跟随呵护着它历代的主人,而历经磨难,越磨越亮。只要拂去它身上的灰尘,它即能折射出本民族历史
人文璞玉般的光彩。民族
织锦又是民族气质心灵的窗口,似乎是只要一息尚存就总有人为,永不枯竭。无数历史上的叶玉翠在历史传承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革浩劫之后的
土家织锦已濒于消亡,作为“封资修”代表的土家锦在1978年的洗车河核心产区只剩下十多台
织机,传统
织机不是闲置就是砍去做柴烧。后来的情况则大为改观。老人当年数落出来的60来种
织花名称虽然只能见到十多种
纹样。1984年龙山
织锦厂安排老人传班带徒凭记忆复制传统
纹样,加上民间像刘代娥等众多的
织女星自觉挖掘整理恢复传统
纹样,60来种传统
纹样得以全面恢复,又在省州
技艺人员和相关研究所,州市县乡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植下整理出当今160余种不同
纹饰的传统花纹,这也是当年叶玉翠老人和大家始料未及的事。这一振兴开发的传承现象与时代应用开发新
织锦新图案密不可分。观念与应用领域的创新改变同样在当年影响于叶玉翠的创新织品,她不仅大胆
织造出移植于土家民间
十字挑花纹样的“老鼠嫁女”新
织锦壁挂装饰锦(土家传统习俗是不会将此纹织于铺盖面应用的),而且更大胆的一反土家“尚黑忌白”之俗,将原有的“黑
底色花”用“白底黑纹”替代
底色并在锦下织上自己的姓名令人耳目一新。她力举新老相携同步发展的时代应用,她是一位可敬可爱辛劳一辈子守护
土家织锦而众望所归的
织女星。为此龙山县
政府部门在1992年老人过世后于龙山
城郊立有一大型石碑墓,石碑上有“光照人间”几个大字。她众多的弟子们正承其事业,艰难地行走于民族
织锦顺应时代的传承开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