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民间
织锦,在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和
技艺传播发展方面,均与魏晋三国“
武侯锦”的记载和传说有关,
武侯锦即为古老
蜀锦的代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战乱不已、
诸侯争斗的年代,北方的战乱迫使
中原民众大量南迁,同时亦促成了南方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当时的蜀地已成为全国
丝绸生产的中心。魏蜀吴
三国鼎立争天下,但“曹魏和孙吴所需的高级
织锦,也向
四川购买。”
诸葛亮实行“思维北征,宜先入南”的“移民实边”政策,其言:“今民贫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在率兵南征(公元223年)的过程中,他甚至将
蜀锦生产作为军资的主要来源。这一举措,无疑同时亦将
蜀锦技艺和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遵义府志》载有:“用
木棉线染成
五色织之,质粗有文采。俗传武侯征铜仁蛮不下时,蛮儿女患痘多有殇,求之武侯,教织此锦为卧具立活,故至今名之曰
武侯锦。”所言“铜仁蛮”即今
贵州与
湘西交接地的铜仁县苗族先民。
织锦技艺也传到了
侗族和壮族地区。民间有诗为证:“郎锦鱼鱗纹,侬锦鸭头翠,侬锦作郎菌,郎锦裁侬被。菌被自两端,终身不分离。”清代文人张应诏称赞黎平
侗锦诗曰:“
丞相南征日,能回黍谷春。干戈随地用,
服色逐人新。宁幅参文绣,
花枝织杂匀。蛮乡椎髻女,亦有巧于人。”可见当时的西南民族
织锦与
蜀锦技艺的渊源关系。但这并非说西南民族
织锦源于
蜀锦。各民族劳动妇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就学会了利用
苎麻和各种
纤维织制各种土布和
纹饰布,对斜
织机的运用应早于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