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地非汉族群的文化习俗,道光四川《石泉
县志》中记录了一些白草居民“
番俗”,如立石插小幡当作家神,使用
铁三脚,以及当时已废去的
火葬等等,这些都与岷江上游“羌族”的习俗相似。该志也记载了当地民众的“汉化”——“迩来通
汉语者几半。白草之番日染华风,延师课读,间有知书识字者。”无论如何,此时(清道光年间),白草河流域之民还被
县志编撰者称为“番”。道光《石泉
县志》记载,当时在白草河东有
番民1,647户,河西1,577户,男女共有18,384口。到了1932年,在新编的《民国北川
县志》中,已无对青片、白草“
番民”与“
番俗”的描述。而且在人口统计中,该志提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北川承粮户有94,398口,另有河东、河西、青片等“
番民”有19,522口。但提及宣统年的承粮户时,只总称共有58,462口,并未将青片、白草与其他地区分别开来。由此亦可见,清末民初时青片、白草地区之汉与非汉区分逐渐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