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口述记忆,可说是周仓背石塞雁门、
大禹、
天神、
白石与“英雄征历传说”等主题的混合记忆。它也显示,在“羌族”尚未成为我族称号前,已出现一个超越
村寨与沟中“
尔玛”认同的“大
尔玛”概念(一般所称的“
尔玛”,在三龙
土语中作“
日麦”)。许多讲述“羌戈大战故事”的老人们都说,打败戈人的“借”、“热”或“智拿”,在战胜后便成了“
尔玛”。在这位三龙沟老人的“大
尔玛”历史意识中,
大禹已成了本族的伟大祖先,灌县则是本族最强大时的地理极限。这些也就是我在本章分析
端公经文所见的岷江上游“
羌民”地区早期的“我族”意识,一个在地理空间与文化上都倾向于“汉”的我族意识。由此亦可见
罗世泽版本的《羌戈大战》及其民族地理注释和“羌族为
大禹子孙”等社会记忆,并非只是1980年代羌族认同下的我族想像。由
端公唱词和这一段三龙老人的口述记忆中,我们都可以知道,这样的我族想像在20世纪前半叶或更早便已在形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