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绣在
戏衣上的运用主要是在
京剧兴盛之后,最初徽班进京时他们所穿的
戏衣一般是自己带来的。随着
京剧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剧种,也逐渐促进了专门
刺绣戏衣的绣庄的繁荣。
戏衣是各种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所穿服装的俗称,梨园术语叫“行头”。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尤其是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前,随着
戏曲,特别是
京剧的不断发展壮大,与之相伴的北
京剧装行业也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兴盛。这时期,一批
剧装制作的小作坊也应运而生,并在体制、规模、经营品种以及经营档次上形成了独特的行业特点。前门外正街非常繁华,但东西里侧更加热闹。正阳楼、全聚德、鸿宾楼、德云斋等有名的饭庄全聚集在此。在众多酒家和饭馆的包围之中,是北京最早的戏园——查楼。《宸垣识略》云:“查楼在肉市,明臣宝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并有诗道:“春明门外市声稠,十丈轻尘扰未休。雅有闲情征鞠部,好偕胜占上查楼。红裙翠袖江南艳,急管哀丝塞北愁。消遗韶华如短梦,夕阳帘影任勾留。”这首诗反映岀昔日查楼的繁荣盛况。文献记载,最早的一家专营
戏衣的
戏衣庄名叫
德春厚绣局,位于崇文区
珠市口东侧的
西草市街102号,是一个叫
李春的
刺绣艺人于20世纪初设立的。
李春,河北饶阳人,出身于
刺绣世家,以
绣活水平高而闻名并得到宫廷的赏识,经常给皇宫做一些补子、荷包、扇面、服装等绣品。后
李春因名气渐大,遂被李鸿章召入宫内
作画,并为宫内的“堂会”
戏衣做一些
绣活。清宣统元年(1909),
李春因替宣统皇帝
登基设计制作
龙袍而一鸣惊人。久而久之,他与宫廷的管事很熟悉,就把宫中的戏装借出来仿制,再卖给各戏班。随着买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他与同为
戏衣经营者的
李书舫、
李子厚,成立了“
三顺戏衣庄”,由
李书舫任经理,
李子厚主外,负责发活;
李春主内,负责设计和制作。由于3人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因此
三顺戏衣庄在较长时间内俨然成了
剧装行业的“龙头老大”,并陆续吸收张斌禄(
李春徒弟)、云青山、
尹元贞、张玉江、高宪增等重量级人物加盟。
三顺戏衣庄的崛起促进了整个
剧装行业的发展,使一些店铺在
西草市街、东西半壁街一带陆续开业。至30年代初期,已有30家左右。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吴彩霞湘绣庄、聚顺盔头铺、三义斋靴子铺、腾记
戏衣庄、协和威
戏衣庄、双兴
戏衣庄、锦华
戏衣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