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由于北京作为故都的特殊性,所以成为全国特种工艺荟萃之地。特种工艺也简称“特艺”,它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个类型,属于比较特殊的工艺品种,其特殊性
表现在:一是所用的物质材料比较贵重或是比较特殊;二是作品以陈设欣赏为主要目的,精工细致,精雕细琢,加工难度比较大,或工艺制作比较繁复,因而价值都比较贵重。比如
象牙、玉器、景泰蓝、
雕漆、
花丝、
金漆镶嵌、
刺绣、
绒绢纸花、地毯、
宫灯、
挑补花等工艺品,做工精湛纤细,
华丽别致,都是属于“特艺”的范畴。1919-1937年为北京市特种工艺最繁荣时期。《北京文史资料》中记载“七七”事变前,北京的
手工业从业人员有15万人,其中从事特种工艺制作的有25000人。如景泰蓝的从业人员曾达到2700余人,玉器曾达到8000余人,
花丝曾达到3000人,
京绣曾达到2000人,挑
补绣曾达到3500人。当时北京特种工艺品大部分为王公贵族专门享有,很少成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辛亥革命之后
西风东渐盛行,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社会生活习尚逐渐改变,人们对衣着的式样、面料以及装饰手法的喜爱心理、固有的服饰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繁缛装饰的
刺绣风格视为旧时代、旧观念的东西,成为落伍的标志。人们崇尚的是西式的、新颖的服装款式。中、西两种服饰
风格杂糅并存,在一些传统
风格的
旗袍等服饰上还保留了一些精美的
京绣。这时,走向民间的
京绣,以绣制
旗袍、礼服、
鞋面、
台布、
靠垫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