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啵”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它由
宗教信仰向家族符号与
美术装饰方向综合发展。人的生存离不开部落群体的相互帮衬,这种相互帮衬就需要在语言以及其他方面相通,形成大家族群体。在羌族古姓氏逐渐音译为
汉文姓氏后,唯一能保留家族老姓氏并且能相互识别的就只有“伊弥给”了,“伊弥给”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随身
装束。“伊弥给”用“纳啵”形式置于身体的
装束上,形成了流动着的
氏族徽记(建筑房号是凝固的家族符号)。山里的
羌民在严酷的现实中知道,信仰只是精神支柱,要使生活更加完美就得不断地追求另一种幸福,在追求这种幸福时,感觉到了信仰的产物应该向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因此,图案符号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成熟,也在
美术领域中不断完善。美是一种规律,这个规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都要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所谓‘美的规律’,则是就
客体的内容和形式来说的。内容指的是
客体的内在属性、素质、结构等,形式指的是
客体的外观、形态,而且是那种最适合于种属的外观、形态。”用图案作为家族符号就是把内在属性与
客体外观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综合体,这是一个伟大的
创造,如茂县
黑虎乡头帕、
腊呼羌红绑腿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既有服装的实用价值、
宗教信仰、民族徽记、民间
美术品的统一载体,完整承担了这些功能和职责。“
典型必须有鲜明的个性描写,它是具体的而不是
抽象的。”羌族“纳啵”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对华夏民族图案文化的巨大贡献,在面临这些文化即将失传时,我们确实应该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