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蜀地经历长时间战乱。清嘉庆《
华阳县志》卷四二记载:“蜀自
明季兵燹后,锦坊尽毁,花样无存,今惟天孙锦一种,传为遗制云。”今编《阆中县志•帝制时期》记述:
清顺治十五年(1658),阆中人刘达从西北买战马回到家乡,说:“返乎三巴,见乎尸骸遍野,荆棘塞途,……昔之桑麻禾黍,今之荒烟蔓草也。山间如故,景物顿非,里党故旧,百存一二,握手惊疑,宛若再世。”蜀地的
丝织业已经摧残殆尽。
明季有三十户(一说五百户)
织锦工随
张献忠旧部
孙可望的
起义军到了云南,并且把优秀的
蜀锦织造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的劳动人民,后来形成驰名全国的通海缎。到清康熙时,部分
锦工回到成都,重操旧业,
锦城才又响起了“轧轧弄机声”。清政府又从
江浙一带迁来了一批丝织工人,先后在成都、重庆两地建立
机织作坊,传授艺徒,至清乾隆、嘉庆以后,成都的
丝织业才逐渐繁荣起来。但许多珍品的
织造秘法都已失传,只有“天孙锦”保留下来了。此时
蜀锦适应时代特征的新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
蜀锦织造技艺发展到能以染色丝线织出上百个花色品种的极高水平。四川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
花楼木织机一台,其结构与《
天工开物》所介绍的明代
织机大体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