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作为明清时期
中国工商业重镇,
手工业和商业基础稳固。“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以
广州、
佛山为中心的城市体系得到空间的迅速布局和多层次的系统发展,其城市化的程度居全国领先地位。
广州、
佛山两大中心城市外贸和内贸互补功能的发挥,使因地理和人文环境差异而形成的
岭南独特的三种市镇空间结构整合为一体。”入清以后,
佛山手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四方商贾之至粤者,卒以是为归”,成为“东南一大咽喉”。清乾隆
五十三年(1788年),
广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外贸口岸,“计天下所有之货食,东粤几尽有之,东粤之所有货食,天下未必有之”,在这样的环境中,
佛山获得丰富的国内外原材料和商品,生产加工的年画销往全国和海外也十分便利。明清时期随着
广州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佛山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重镇,承担着“广货”与“北货”宏大交流的商贸枢纽,
佛山运出的精美“广货”及其丰厚利润,吸引了十八省商人在
佛山设立
会馆,畅通贸易。“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
佛山,然后转输西北各省。故商务为天下最。”26
木版年画所需的
纸张“粤北阳山一带所产待加工的土纸从北江源源运至,
福建和赣南的土纸,如汀扣、罗地、五刀、六刀等素纸,都从东江运来
佛山加工,然后转销各地而
佛山所产的大量商品及海外商人带来的商品,也通过东、西、北江输往西南及
中原各地”。
木版年画与各江(各地)年画汇集于此,又通过
佛山“广货”
销售渠道将包括
佛山木版年画在内的各地年画销往全国。据《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武强卷》资料,河北武强年画中的双
花瓶、单
花瓶在
广州(
佛山)、
福建一带销路大,“
南洋、澳洲、
越南、
阿拉伯、
印尼、
印度、
日本、
美洲、
葡萄牙、
西班牙、
英国等外国商人,带来锡、蜡、胡椒、
槟榔、
檀木、皂角、
象牙、
犀牛、
翡翠、
羽毛等商品,
大都要经过
佛山输往内地,而他们需要收购广缎、广纱、铁锅、白铅、大黄、
苏木、蒲葵、藤器等商品,不少也在
佛山购买,然后销往国外。”到海外的
佛山木版年画,不少就是通过这样的商业途径被外国商人采办销售出去的。
佛山这一特殊商贸地位,对
木版年画大规模生产销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