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望江县,位于
安徽、
江西、
湖北三省交界区域的长江北岸,自古就是重要的优质棉花产区。棉
纺织业发达,县境四乡农家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
棉线,为
挑花艺术品的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相传望江
挑花始于唐代,初期的绣品是专为敬神之用。是将青年男女的长发拧成发线,在麻布上挑成“长命富贵”“天下太平”“
八卦”等图案,作为
祭祀供品,祈求上苍的庇护。唐末,
挑花绣品引起了隐居在望江香茗山的文学家罗隐的重视,之后,妇女们用
麻线代替发线,并将制品扩大到各种生活用品。望江
挑花由此产生。明清时期
棉织品的大量运用使望江
挑花得以兴盛发展,上个世纪
七八十年代逐渐凋零,近年来又得到保护传承。望江
挑花艺术是一种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勤劳贤惠的望江妇女们飞针走线,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上,挑出的正反两面都有图案的生活日用品。在过去的年月,望江
挑花制品是农村妇女利用农闲时间
挑制供自己使用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家庭手工劳作。
挑花技艺的传授一直是亲邻世代延承,母传女,姐传妹。她们在
挑制时,常常互相切磋比较,相互讨论指点,不用花样、没有固定的稿本,想到什么就挑什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完全按照自己的审美直觉和生活感受,自由自在地表达着内心的真挚
情感和
吉祥祝愿。望江
挑花不多的几种针法之间有不同的走针规律和不同的线迹特征。要运用不多的几种针法
挑制出不同的物象内容和视觉效果,是需要很高的艺术感悟力和表现力的,同时,还必须有很好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