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众多艺术诞生的“温床”。羌族这种古老的
宗教仪式,已被
提炼加工,逐渐演变成了羌族旦逢喜庆、哀事之时演跳的群众性民间舞蹈——“
羊皮鼓舞”(
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
跳经”)。“
羊皮鼓舞”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受到保护。
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
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和
请神、
送神、祛病去灾等
宗教活动中跳,分
独舞、
双人舞、
集体舞三种,跳时一般由1名、2名或多名
释比领头表演。我们曾观看过茂县羌族歌舞团排练的“
羊皮鼓舞”,舞蹈由一名男子领头,其身后配有三名响铃手,此外,还有多达20名羌族青年男子组成的偶数
击鼓手。舞蹈开始时,英俊、健硕的
击鼓手在领舞人的
带领下,齐声吆喝,瞬即
铃鼓齐鸣。
鼓手上身前倾,表情肃然地舞动着羊皮鼓,配合着激昂、震撼的
乐曲,节奏细密紧凑,动作整齐划一,舞蹈动作既要有粗犷、稳健的特点,又要像猴一样轻盈敏捷,如“拧腰转身击鼓”、“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及一些蹲跳击鼓动作,充分
表现岀古老的羌民族在平日农耕下仍然不忘征战、不疏于备战的雄浑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