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风姑苏版作品并非都是完全照搬
西洋画的透视和构图方法,很多作品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视点和构图。这种主动性的表达显然是继承了民族绘画传统中多视点叙事性的表达方法,并试验性地与
西洋画的方法进行结合,形成亦中亦西的画面效果。多视点叙事性的手法在洋风姑苏版作品中主要用于
戏曲故事的表达。在风景类作品中,叙事性则
表现得比较弱。完全遵照
西洋画规律的《
西洋剧场图》、《
山水庭院图》等作品中,多视点叙事性的手法则基本不存在。即使是在表达
戏曲故事的洋风姑苏版作品中,多视点叙事性的手法也有程度的差别。以同样
表现“
西厢记”题材的两张作品为例,十友斋版《全本
西厢记图》尽管采用了多视点的方法,但所有场景的组合又比较遵循焦点透视的原理,用于间隔场景的房屋和围墙被安排得整整齐齐,像一个大院子。人物与房屋的
比例也比较注重客观真实性,前景里的人和物处理得都较后面为大,符合近大远小的规律。在仁和轩版《
西厢图》中,场景的处理显得随意,并不强调房屋的真实性。隔开场景的物体有的采用云彩这种灵活的方法。为了交代清楚远处打仗的情形,骑马的人物大小与前景没有任何区别。这种主观处理场景的方法,在《
茉莉花歌图》、《琵琶记后编》等作品中
表现得更加明显,尽管众多情节还是构成了一幅全景式画面,但画面给人的
视觉真实感,却更为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