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羌族历史”之建构,除了基于大量的中国文献之外,学者们也尝试由考古学、
语言学上寻求支持。如甘青河湟地区的齐家文化、
卡约文化、寺洼文化、火烧沟类型、诺木洪文化、辛店文化与
安国类型文化,以及新疆的战国时期
火葬墓,都曾被认为是
羌人文化的遗存。除了这些考古文化遗存的地理分布及所跨时代,与前述历史上的
羌人活动时、空相契合外,主要的证据是
随葬的牛、
羊骨与少量的
火葬遗存。
考古学者也宣称有些考古证据,可证明西周时期渭水流域
姜姓族与羌的关联,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便是邹衡的相关考古研究。他由关中地区先周文化中存在的两种鬲——
分裆鬲与
联裆鬲——来印证文献中的
姬姓族与
姜姓族。
联裆鬲来自山西地区的
光社文化中,
分裆鬲来自于甘肃地区的辛店、寺洼文化中;前者代表
姬姓黄帝族,后者代表
姜姓炎帝族。
姜姓族由西往东迁,
姬姓族由东向西迁,两种考古文化交融于渭水中游一带。许倬云与Katheryn M.Linduff也认为,先
周族原先活动在山西、陕西北方高地,吸收
光社文化与草原居民的文化。在古公亶父时,他们又迁至泾水上游,定居于岐山并与
姜姓结盟,此时期羌族文化遗存,
表现在寺洼与
安国文化之中。1980年代陕西扶风县
刘家的辛店文化墓葬发掘,使学者对于从考古上证明羌与姜的关系更具信心。由于辛店文化与历史记载中的
西羌地理分布部分重叠,
刘家文化墓地普遍
随葬石头之习俗与文献中
羌人崇拜
白石的记载一致,又由于死者头部的双联小
铜泡可能是
发卡,反映了文献记载
羌人披发的习俗,因此发掘者称之为
姜戎(
姜姓羌族)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