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中原人眼里,岷江上游人群在文化与认同上的复杂与不明确性,
表现在当时文献对当地非汉族群的称呼上。如前所言,当时中原人将原“
羌人地带”上大多数地区的异族都通称作“番”或“
西番”,岷江上游土著也不例外。如《
明史》记载,“黑虎五砦(寨)番反”、“乌都、鹁鸽诸番亦叛”。平乱将领之一朱纨,曾写下一篇《茂边记事》诗文。文中叙事部分,称今茂县深沟、浅沟、浑水沟各寨民众为“番”。然而诗中“山椒归马赋平羌”、“委质
羌酋累乞盟”等
文句,则显示在作者的历史记忆中,仍无法忘怀本地与“羌”的关联。在《
明史•四川土司传》中,有些地方称
白石、罗打鼓诸寨生“番”、黑水生“番”为乱,有些地方则称松州“羌”、松潘“
羌民”作乱,更有将土著称作“番羌”的例子。在《明
实录》中同一地的土著,或称作“羌”或称作“番”的例子更是普遍。无论如何此时在熟习边事者心目中,“
羌民”与“番”之间似乎有一模糊区分——居住在灌县至松潘间,接近城镇较汉化的编户之民,常被称作“
羌民”,叠溪、松潘、黑水等地汉化程度浅且常生事的
村寨人群,则被称作“
生番”或“番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