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这个字作为一种人群称号,最早出现在商代
甲骨文中(约当公元前13世纪)。由
甲骨资料中,我们知道商人称西方某一区域为
羌方,称那儿的人为“羌”。其地理位置大约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与陕西东部一带。他们在商人眼中是敌对的西方人群,也是被视为“非人”的异族。公元前11世纪,
周人崛起于渭水流域,结合西方各
部族的力量共同克商。在此前后,
周人与其盟友逐渐东方化,继承许多商人的文化传统。西周时人并未称任何异族为“羌”。受商、周文化影响较浅的西方诸
部族,此时被
周人称为“戎”,大约在宝鸡附近及其以西、以北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陇山以东的“
戎人”多被
秦人征服。也在这时期,东方诸国的“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相对于“华夏”的主要是“戎狄”异族。随着
秦人的华夏化,他们统治下的“戎狄”也逐渐成了华夏的一部分。如此,华夏的西方族群边缘持续向西漂移。战国晚期,“
氐羌”一词出现在当时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指西方传闻中的一异族。文献中或说他们行“
火葬”,或说他们“无君”,其实都在强调这些西方人的异类性;这些异族的地理分布,“在秦之西”。然而“
氐羌”似乎只是偏好以
神话传说为
隐喻的战国思想家们的西方异族想像;记载古今
人事的历史文献如《
国语》、《
左传》、《战国策》等书中,都没有关于“
氐羌”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