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土了不少有关蚕桑的历史
文物,在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较多的
陶纺轮;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灰土岭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发现一个被刀切割过的
蚕茧;在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多次发现
玉蚕和金蚕;甲骨文上有蚕、桑、丝、帛的字样;
青铜器的花纹中有蚕的形象,有的铜兵器上还留有精美的丝织物印痕。凡此种种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蚕桑和
丝织品了。1974年12月,宝鸡茹家庄
鱼氏族墓葬内发现西周时期数量众多、规格大小不一的
玉蚕及桐树叶片、
刺绣、辫痕和大量
丝织品实物,
丝织品有斜纹
显花的菱形图案“绮”,可见在周代蜀地丝织技艺已从
平纹、变化
平纹组织,提高到斜纹
提花之“绮”。1975年7月,成都交通巷出土了四件不同形式的西周铜戈,戈柄两面的正中装饰有蚕形的图像,体现了蜀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别是
养蚕业的繁盛。1965年,成都百花潭出土了一件蜀国本土制造的战国铜壶,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地反映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铜壶第一层左面一组为
采桑图像,上部有
桑树两株,枝叶茂盛,左面一株,枝间有一女子采叶,另一女子正在攀登;右面一株,枝间一男一女,都在用手攀枝,枝下悬挂一
桑篮。树下有男子六人,女子五人,有的运桑,有的歌舞。这组图像,为我们再现了战国时代劳动人民
采桑的情景,表明在当时栽桑养蚕已是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这些珍贵
文物,充分说明四川在西周以前,已经有了桑蚕
丝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