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岷江上游非汉人群被称作“蛮”或“夷”,在《
宋史》列传被置于“
蛮夷”类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宋朝与西夏的长期战争与对峙,而西夏势力所及大约是汉代河湟、陇西
羌人之域,因此使得当时中原人心目中的“羌”或“羌族”,专指受西夏控制的及宋夏战争区中的河、洮、岷、阶、文等州(约今甘肃南部、四川北部)非汉人群。也因此,《
宋史》中称茂州、汶川非汉人群为蛮、夷,称离此不远的阶州、文州土著则为“羌”。然而《
宋史》作者在回顾历史时,称包含茂、汶、阶、文等地的西南地区都是“
古羌夷之地”。显然,时人心目中“
古羌夷”的范围是比当时的“
羌人”分布地要广。宋末,胡三省在《
资治通鉴》释文中也称:“
白狗国至唐犹存,盖生羌也”。可见,宋代习边事者虽称岷江上游异族为蛮、夷,以别于北方的羌,然而在历史记忆中,他们仍认为此地之异族过去是“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