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著名的稻作区,过去农耕主要靠牛,农民对牛有很深的感情。中国古代
立春时要为祈求
丰收举行的农耕仪式。直到晚清,苏州地区还有
行春、
打春、拜春等
民俗活动。每逢
立春日,各地知县要在
芒神、土牛前奉上果品
祭祀,到
正午时分,知县用柳枝做的春棒击鼓三声,然后再用牛鞭击土牛三下,再将春棒传递他人,
吏民以此递相击牛,直至将土牛击碎,以求无病无灾、农事兴旺、五谷丰登。苏州桃花坞
木版年画中有《春牛图》,以
芒神与春牛为主题,配以各种吉祥纹样、文字、
二十四节气、各月
花神等,既实用,又有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装饰效果,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获得
丰收的憧憬。农历五月中旬,春耕已经结束,农民们会在牛栏里供上
牛神纸马,点副香烛,供上团子(或馒头)、
鱼肉及酒,进行
祭祀,这就是苏州
民间的“斋牛栏”习俗。斋过牛栏以后,要拗一壶酒给牛吃掉,以
犒劳它在春耕中的功劳,也算是给牛过生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