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明至清,因着政治力在本地的稳固发展,进入岷江上游的外地移民也愈来愈多。他们或是聚居城中的地方政府文武官员、商贾与工匠,或是深入山中垦荒的难民。他们通过各种媒介——文书、
文物、建筑、口述——为本地带来许多汉文化与历史记忆。明代宣德年间,茂州城中初次有学校建立。后来虽有毁有迁,此官方学堂一直延续到清代。除了教育城中汉人子弟外,官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也是
奉祭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所谓“学必有庙”。学校与孔庙则是朝廷礼仪教化的标志。有了官学,自然也有
生员学额。起初,学校
生员皆是汉人。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也准“
羌民”应试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