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来,由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渐重视,羌族研究重点渐渐转到羌族的文化研究方面,以羌族的风俗习惯为出发点来研究其中的文化内涵。相关的学术成果众多,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羌族的音乐舞蹈、民族工艺、节庆娱乐、礼仪习俗、
宗教信仰、民间文学,甚至对政治、伦理、法律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如
马宁、钱永平的《羌族
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秀花的《试论羌族民间舞蹈的
风格特点及成因》,张犇《羌族
释比法器和服饰的装饰内涵分析》、韩峰的《
黑虎乡羌族妇女“万年孝”
头饰文化内涵初探》和《初探
羌绣“
云云鞋”纹饰艺术中的民族文化》,
马宁的《羌族
火葬习俗探析》、《
宗教人类学视野下的羌族“
挂红”习俗》、《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杜学元等的《浅析羌族
丧葬礼俗中蕴含的爱的教育及启示》,
王康等的《神秘的
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和
礼俗》,徐君的《羌族
宗教经典〈刷勒日〉浅析》,周蔚蔚的《论
氐羌民族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叠合”现象形成的原因》,松冈正子(日本)的《羌族的“羌历年”:以理县蒲溪郡大蒲溪村为例》,
唐光孝的《四川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民族信仰调查及初步探讨》,李鸣的《羌族婚姻习惯法的历史考察》,杨健吾的《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简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