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是我国绘画史上
山水、竹石、墨梅、写兰兴盛时期。同时又以
写意为上。明代谢肇淛论画谓:“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至花鸟翎毛则鄙视之。至于神
佛像及地狱变相等图,则百无一矣!要求取其省而不费目力;若
写生等画,不得不精工也。”道出了明代绘画史上,因画道释人物及花鸟翎毛,既需精工而又费目力,所以
画家们都不愿去作。故而
山水竹石等画体盛行,人物及故事
画家日稀。另一方面,“
宦官妇女每见人画,辄问什么故事?谈者往往笑之。不知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盖有故事便须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
城郭山村形势向背,皆不得草草下笔。非若今人,任意师心,鲁莽灭裂,动辄托之
写意而止也。”这也是
创作人物故事画之难,文人
画家不肯下此苦功的原因之一。他还说:古代
画家之作,“上之,则
神农播种,尧民击壤,
老子度关,宣尼十哲;下之,则商山采芝,二疏祖道,元达锁谏,
葛洪移居。如此题目,今人却不肯画,而古人转相沿仿,盖由所重在此,习以成风。”此类题材的作品,都含有“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作用。如此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虽然不被那明清文人
画家取作题材来
创作,但在民间年画中却不乏这类历史故事的佳制。如《
孔子周游列国》(
天津杨柳青戴廉增画店制)、《
神农氏图》(
河南开封年画作坊
印制)、《击壤图》(杨柳青年画作坊绘制),而《二疏祖道图》不仅明清
画家无此作品
传世,甚至当今
画家亦罕有知其故事内容者,然而却在早期的杨柳青年画中出现。图旁刻城门一座,城外画一老一壮
衣装整齐的古代人物,回首躬身在拜谢城前官宦送行者;士庶
鸡犬、捧盘侍从杂错其间,画面十分热闹。按:此图故事取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的事迹而作。疏广字仲翁,兰陵(今
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通《春秋》,
汉宣帝(刘询)征为博士。地节(公元前69—66)中,立刘奭为
皇太子,疏广为太傅,侄疏受以贤良举为
太子家令,
宣帝重用拜为少傅。叔侄在位
五年。
一日疏广对疏受说:官成名立,不去恐有后悔之事。二人乃上奏辞官,同归故里。
宣帝准奏,赐
黄金二十斤,
太子赠
黄金五十斤。临行“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饯行)供张东门外”(见《
汉书•疏广传》)。后来,叔侄二人至家,将
黄金尽散于乡亲故老,与故旧畅饮欢聚。或谓:何不置房地产为
子孙享用。广曰:“贤而多财,则损其智;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世人悦服其高见。古代
画家尝作“二疏图”以警诫那些贪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