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体。 是索子的象形。何以“羌”字上要加一条索子呢?罗振玉以为是象
羌人的以索牵羊,因为羊行每居人先,所以这条索子在后而不在前(见《殷虚书契考释》)。
董作宾则以为人的颈上加一条
绳索,是表示
羁縻的意思(见《殷代的羌与蜀》,《说文月刊》三卷七期)。我觉得商代俘虏
羌人甚多,
祭祀时每把他们作为牺牲,可见平时也必把他们作为奴隶。奴隶为“奚”,甲骨文作“ ”(《前》弍、四二)或“ ”(《前》弌、三),罗氏释为从手持索以拘罪人(《书契考释》)。可是四川汉墓里发见的土俑,奴隶结发为辫而上翘(见四川省立博物馆所藏),正和甲骨文的奚字相合。因此想到,
羌人结辫,似即是 字的来源。当时制成这字,一方面指出他们不和中国一样地束发加冠,一方面又鄙视他们是奴隶。《风俗通》说的“羌,本西戎卑贱者也”,即是此意。只是奚的
辫发上翘而羌的
辫发下垂,有一点不同。如果这个猜想还有可疑,那末,这简直是用了索子系着被俘虏的
羌人的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