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氏家族祖案是明朝正德二年绘制的,
宗族的遗传记载也是从正德二年开始的。正德二年以前只记载着“邰氏历代宗祖之
神位”这句话。在这幅祖案上,谱记了十一户人家的先祖的姓氏名号,除一家曾做过
翰林学位外,其他两家专业务农,八家从事
木版年画副业生产。这幅祖案由正德二年一直记载到清朝
顺治元年,上面共记有三十六个
牌位,即三十六家。从
顺治元年以后中断。清嘉庆五年,由邰顺家保存下来,据祖上口述,因为这个祖案保存在邰顺家里,每年正月初一这天,南肖里村凡是姓邰的各家大小男人,都要带上祭品,前来邰顺家中
祭奠祖先一次。这个
祭奠祖先的习惯,一直到民国的二十四年(1935年)才中止。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至1954年解放后,祖案虽无本族全村人来
祭奠,但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总还是要挂出来,由本家人一起来进行奉祀和
祭奠。这幅祖案后来由邰顺传给他的儿子邰正荣,邰正荣又传给儿子邰润,邰润逝世后,又被他的二儿子邰世勤保管,一直到1964年“破四旧”运动开始,这幅邰氏家族的祖案就再没有挂出来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当时社会形势的严峻,就由当时保管祖案的邰世勤焚烧掉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记载凤翔
木版年画创始的珍贵实物,就此无存。这幅祖案由嘉庆五年开始到解放后,其间经历了嘉庆、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宣统、民国七个时期,将近两百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