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丝织业的发展与北方技术工匠的南迁密切相关。据史载,
孙吴建国之前,
孙策与
周瑜等人袭击
皖城,攻克后,“得(袁)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这里的“百工”,指的就是各行各业的
手工业片,其中也包括纺织工匠,他们后来成为
孙吴都城建业(今
江苏南京)官营
手工业作坊中的基本工匠。
吴景帝孙休永安年间,交趾郡太守孙谞“科郡上手工千余人送建业”,充实了
孙吴官营
手工业作坊的力量。相传三国吴大帝
孙权的大人赵氏在建业宫廷中能够亲手织出有
龙凤花纹的
织锦,为以后
南京云锦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南京云锦的正式发端,始于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这一年,东晋
权臣刘裕北伐
中原,灭掉后秦,将
长安织锦工匠迁徙到
建康(今
江苏南京),并在
南京城南
秦淮河畔斗场寺附近设置
锦署,专门管理和从事
锦缎的生产,供
皇帝和官僚贵族服用。
斗场锦署是
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宫办
织锦机构,从此
南京织锦业登上历史舞台。南朝时期,
南京的
织锦产量已相当可观。
梁朝大将侯景占据寿春即将反叛前,曾经向朝廷“启求锦万匹,为
军人袍”,朝廷以“御府署止充颁赏远近”为由加以拒绝。这一时期的
织锦,美不胜言,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张率《绣赋》赞美道:“寻造物之妙巧,固饬化于百工。……若夫观其缔缀,与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象。总
五色而极思,藉罗纨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绵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朗。”中外统治者竞相服用
织锦。当时远道慕名而来的塞外方国芮芮虏(即柔然)
使臣曾向南朝政府求赐
锦工,南齐政府以“织成
锦工,并女人,不堪涉远”为由婉言拒绝。这一时期的
织锦作为名贵纺织品,还传入
高句丽,为贵族阶层所服用,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1972年,在
吉林集安地区发掘的长川2号墓中,出土了一块
织锦残片,组织致密,由
经线显花,在
桔黄色地子上织出
绛红和
深蓝色纹样。据专家考证,这种
织锦是
江南地区的产品。此外,在
南京地区的南朝
墓葬以及同一时期的
高句丽墓葬中,墓壁均绘有模拟
织锦图案,说明
六朝的
织锦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
云锦”一词在
六朝时期也应运而生。西晋木华《海赋》就有“若乃
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
绫罗被光于
螺蚌之节”之言,唐朝李善注云:“言沙汭之际,文若
云锦;
螺蚌之节,光若
绫罗也。”东晋葛玄《
汉武帝内传》亦有“张
云锦之帏,然九光之灯”之语。虽然
六朝时期南方蚕桑生产已有很大发展,
云锦生产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上来看,丝织技术仍然略逊北方一筹。曾经先后在南北朝做官、熟谙南北朝各地情况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指出:“
河北妇人
织纴组紃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