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学的族群现象研究中,学者们经常提到一种同心圆式的认同结构,以此解释“视情况而定的族群认同”。这样的结构,也见于羌族由家庭到“
尔玛”一层层的认同体系。同心圆的核心是“自我”或本人所属的最小家庭单位,外围则是一层层由亲而疏的本家族人、本寨人、本村人、本沟人以及“
尔玛”等等。然而,羌族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某种情况下这个同心圆的最外层边缘,也就是“族群”的边缘,可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说。人类学者曾指出,“族群自称”常是最有效的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
符记,有共同称号的为同一族群,以别于使用不同自称的人群。这大致是不错的。但在羌族的例子中,在过去狭隘的“
尔玛”观念下,人们常不在意邻近“他族人”的自称为何,或刻意强调我族与邻近异己的细微差异。